作者/Writer:郭安娜 2019.08.09
前言
本文为2017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关于“环境与建筑”的主题演讲,记录于日本东西沥青事业联合会官网,演讲中妹岛和西泽二人交替叙述了SANAA以及二人各自工作室近些年来完成的11个建筑项目,呈现了二人十几年来对于“环境与建筑”的深入思考和实践。
演讲全文由archrace团队进行翻译整理和编排。
劳力士学习中心

©houseofswitzerland.org
妹岛
今天我想跟大家讲一讲“环境与建筑”。
我成立个人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以来已经30年了,和西泽一起共事也有25年左右,从最初到现在,我们都坚持一种想法:将建筑与环境更紧密的融合。我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就以往的项目经验来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还在不断地探索中。我和西泽不仅以SANAA的名义做过项目,也各自做过不少项目,所以在作品上还是有很多微妙的不同之处。接下来我们两人会把自己做的和一起做的项目穿插着给大家说明。
“劳力士学习中心(2009年)”是我投入了很多心血的作品。在完成“金泽21世纪美术馆(2004年)”后,劳力士学习中心的竞赛就开始了。这个竞赛的诉求是建造一所“新型的学习场所”,即以图书馆为主体,同时也能提供多功能的学习空间,所以我们以增进人与人的互动交流为出发点,采用one
room 的形式,思索最合适的方案以满足这个诉求。
为了让大家能从周围更方便地进入建筑,我们以单层建筑代替多层建筑,把中心(核心空间都)设在一层的体量里。虽可以说这个学习中心的配置跟金泽21世纪美术馆是相同的,但它比美术馆的平面(规模)要大得多,恐怕大家在进入这个空间时会感到迷糊。以防大家在进入这个空间时会感到不知所措,我们把体量抬高,让人们能自然地汇集到中心,那里也是图书馆的主入口。这样的话大家不仅能从各个方向到达这个中心,也能从中央的入口进来。由于内部是一个大型的one
room空间,从中央的入口进来后,人们也可以自由地来往。
因为建筑内部只有一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所以我们塑造了两个“山丘”,又将几个中庭嵌入“山丘”中,在“山丘”与中庭中柔和地限定出多样的空间。我们通过平缓起伏的斜坡和缓升的平台,塑造丰富的地形,串联三个不同的功能区域,并置入办公室、咖啡厅、餐厅等服务模块。

©bianoti.com

©detail.de

总平面 ©SANAA
项目结构设计是山田晃三是和佐佐木睦朗先生一起合作完成的。壳体选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屋顶的梁结构则是钢制主梁与木质次梁的组合。混凝土壳体进行过曲率分析,以求优化拱面布置,餐厅或图书馆空间的大壳体,是厚度为60cm或80cm,矢高6.1m,最大跨度为87m的扁平壳体。人们在内部的one
room内看不到“山丘”对面的空间,延绵不绝的地面使人更深刻地感受到内部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带给人一种看不清终点,每次的前进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的感觉。
我们还设计了一个能减少每年能耗量的方案,在空气调节这方面,我们采用被动设施中的自然通风,利用6.5米左右所形成的热压差,让凉风从中庭窗的低处灌入,再把高处的热风挤出。同时利用湖水,局部设置了冷辐射空调天井。

二层平面 ©SANAA

首层平面 ©SANAA

剖面 ©SANAA
西泽
虽然这是一座巨型的one
room建筑,但因为它富有流动感的形态设计,使得人们即使站在最偏僻的位置,也能看到周围校园的景色,遥望日内瓦湖。为了构建室外与室内的视觉通廊,我们尽量最大化的保留内外的直接联系。建筑内第二高的就是图书馆,图书馆的空间在其楼板与地面平行关系的控制下,呈现一个弧形,这样的空间有声音聚集的效果,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切合图书馆实际使用的空间。

©adgnews.com

©Luca Onniboni

©unifor.it
妹岛
最高的“山丘”用作餐厅,在那里可以远观日内瓦湖。另外我们还设置了一个可容纳600人的大厅,设有独立出入口这些功能通过地形和中庭的设计,呈现出即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卢浮宫朗斯分馆

©Julien Lanoo
西泽
接下来我们介绍的是“卢浮宫朗斯分馆”。法国政府计划在距巴黎1小时车程的北边城市—朗斯市,建造一个卢浮宫分馆。这个城市如同荷兰的风景画一般,阳光徐徐地撒下,城中景色在这美丽的光世界中徐徐展开。朗斯市从前因矿产而繁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历工业革命后关闭了矿洞走向没落,随之而来的失业问题成为了法国当时的一大社会问题,因此也有人说朗斯是法国第二贫困城市。法国政府和卢浮宫之所以会选择朗斯,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建造一个新的收藏品展示地,另一个原因则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振兴城市。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展示藏品,也要想办法把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美术馆结合在一起,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课题。在这片占地面积约20公顷的土地上,还残存着煤矿和运货轨道等煤矿时代的遗构,这里的住宅大都基地平整,围以当地人民旧时造房用的长砖,而美术馆的地基,却是4米高的废弃矿场。
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并不平坦的废弃矿场上,建造起一个3.5万㎡的大型建筑。我们的想法是把建筑物分成一个个小体块,让小展馆避开工业遗迹,顺应地块形状布置,横穿整个基地,每个小展馆都是不同的功能模块。就像中国的万里长城那样,沿着基地的走势进行修筑。外立面也结合自然地形转折,可以说这个美术馆是依附地形产生的。

©Hisao Suzuki
妹岛
为保证几个体块间参观路线的流畅性与整体性,其过度段不宜设置楼梯,所以在解决基地现存4m的高差时,我们将建筑底面设计成缓坡,屋顶也随坡倾斜。底面的坡度结合建筑的规模设置,建筑的整体造型也不是规则的形状,而是顺应基地的形状设计。而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的浇筑方法与一直以来采用的连接地面的方法完全不同,我们也感到很新鲜。

©Julien Lanoo

©Julien Lanoo
西泽
我们不想建造那种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建筑,比如填土造地,比如在田野中突兀地建造工业园区或机场的这种做法。不管是建造多少公共建筑,总会有一种仅仅是在不同块地里复制粘贴的感觉,显得和当地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格格不入。因此我们打算结合这座城市和缓起伏的土地,延续现有的建筑系统,顺着山脚到山丘上的地形走势来建造美术馆,就像顺着山脊和地势修筑的万里长城那样。
地上的体量基本是平整的方盒子,地下设有各种辅助设施空间。地面层则是开放的公共空间,在这些并列连接的小型展厅里,位于最中间的大厅作为场馆入口,设置了4个方向的入口,同时它也和东西方向的展厅呈串珠状地紧密联系着。
常设展厅也被叫做时间长廊,宽25米,进深126米,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排列着从公元前3500年到19世纪中叶的艺术作品,时间长廊的地板也随着时间轴的延伸和外部地形的倾斜缓缓地下降。我们尽量避免把作品简单的挂在墙壁展示,如果要挂在墙上展示,就免不了排列顺序,这么一来便无法很好地展示出欧洲各时代的艺术作品那超越地域互相影响的复杂历史了,因此我们以网点的形式来表现。除此之外,根据每个作品之间影响的强弱关系,相互之间距离也不同,使得馆内展示带有一种随机感。

首层平面 ©SANAA

剖面 ©SANAA
常设展厅的尽头有一个玻璃覆盖的常设策划展示厅(玻璃大厅),在这里展示的的是卢浮宫美术馆最近收藏的当代艺术作品和当地的艺术展示品。因为这是一个通透的大空间,可以通过玻璃幕墙欣赏到山上的遗址全貌和山脚的城市街道。我们一直在考虑把朗斯别馆作为眺望城市的一个新景点,让观展人在看展的最后还能欣赏到城市的风景,让城市风貌成为展品的延续。
在设计中,方案开始前,我在与卢浮宫的工作人员沟通中收获良多,有句话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卢浮宫的展品都太古老了,我们并不想展现出一种时代已终结的感觉,最好是可以和现在的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展示给大家”,然后就有了这样的方案:常设展示厅和玻璃展厅设计了线性的参观流线,并采用自然光的效果让大家欣赏作品,而其他的展厅使用了顶灯作为光源;到馆内参观的人走在时间长廊时,被馆内忽明忽暗的不可思议的独特光空间所吸引;其他展厅使用的顶灯,也能使人在室内感受到室外一样的光线氛围,可以在现代化的光线下参观古老的作品群。营造如同走在大街上的观展体验,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Julien Lanoo

©Julien Lanoo
建筑的弧墙采用了玻璃和铝材料,可以清晰地倒映街道上的景色。展厅的内壁用的也是一样的铝材料,可以使展品和自然光都倒映出来。这个铝制墙壁上刻着年表,人们可以明白自己现在所处展厅是展示的哪个时代。展品分散在馆内各处,百木成森,人们可以深入其中去欣赏,这样的景象反映到墙壁上,仿佛我们自己也成了展品的一部分。
格雷斯农场

©Iwan Baan
妹岛
格雷斯农场(2015年)建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新迦南地区,是由当地的宗教团体运营的一个开放性社区中心,距离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1906年-2005年)建造的玻璃屋仅有5-6分钟的车距。农场由非盈利性机构组织建造和运营,是一座开放的公共景观建筑。这个地方从前是小镇的社区中心,每个星期天上午市民在这进行礼拜后便聚集在一起展开各种活动。但是现代社会大家渐渐不去教堂了,为了这片地区能维持地域的繁荣与沟通,我们被要求建造一个能进行类似从前教会活动的公共场所。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设计,它需要我们和当地居民协作,结合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断积累成果逐步开展的。
这个地方原本是一片起伏平缓的土地,它从前用作赛马场,现在还保留着许多围场和马厩。我们通过木质屋顶将教堂、图书馆、体育馆、烧烤场等区域连接起来成为主体,称之为“River Building “,还有两栋由马厩改造而成的坡屋顶平房,被称为”Barn“。

©Iwan Baan

平面©SANAA
西泽
“River Building“基本上各个功能区都是分开的,他们通过一个木屋顶连接在一起,人们在同一屋檐下可以自由穿梭不同功能区,免受雨淋的烦恼。正好这个地方擅长木工,做木屋顶也是再好不过了。我们采用木框架结构,顺着地形起伏延展,配合环境弯曲变化,最终形成了平缓弯曲三次的连续大屋顶。为了实现体育馆或大厅的大跨度,我们采用胶合木材和拉伸钢材来形成无柱空间。
在功能的安排上,最高的地方为大型集会场所,也叫“Sanctuary”,在其下设置了图书馆、再往下则是当地的食堂,最下一个空间为体育馆。最高一层的集会场所是一个不仅可以用于做礼拜,也可以出租给其他外部团体的多功能厅,它的座位顺着地形布置,引导人们的视线也向着东南方向的湿地延伸。食堂这层是市民随时可以进出的地方,在它旁边是烧烤场,建筑物绕过它,和地势最低的体育馆连在一起。体育馆需要很高的天花板,所以在地下挖了一层,从而控制整体的高度。

©Iwan Baan

©Iwan Baan

©Iwan Baan
妹岛
与其说这是一栋建筑,更像是顺着地势徐徐弯曲,向下延伸的赛马场的围栏。我认为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他们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
京都西野山集合住宅

©Iwan Baan

©Iwan Baan
妹岛
“京都西野山集合住宅”(2013)坐落于京都郊区。我们计划是建造10户的集合住宅,但如果做one
room的设计,会比周围的建筑大得多,所以考虑到和当地住宅规模相配合,我们设计了错落有致的屋顶。京都对此区域的建筑设计有一定限制,需要我们对屋顶的形状、色彩、素材的搭配配合街道进行一定考虑。在屋顶的设计上,10个单元我们就设计了10个屋顶,所以与其说是集合住宅,不如说是建了10栋住宅。因为每栋住宅独立的过于明显,进行各种讨论研究后,我们给每一家住户都设计了3个屋顶,自家的屋顶可以和邻居共用,这就是我们设想的,相互连接而成的集合住宅。屋顶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形成一个大型的居住建筑。每栋住户即有所分离,又与其他住户的屋顶有所连接。

©SANAA

©SANAA

©SANAA

剖面©SANAA

平面©SAN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