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riter:同一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2021.03.20
题记:四方,是新居四四方方的外形,也是身在四方的儿女回来相聚的居所。
如何完成多子女家庭的居住梦想?
如何延续播种儿时回忆的土地情感?
如何为住所带来更多的情怀、乐趣与归属感?
一位直面使用方的建筑师,用一个难能可贵的住宅项目,探索一个温情脉脉的答案。
园中有屋,屋中有院
绿色的田野,乡间的小道,清澈的小河,是这座老宅40多年来最亲切的邻居,也承载了两位老人和5户子女的满满回忆。如同陶渊明诗句里所描绘的那样,“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原本的老宅是几栋分散的独屋,随着儿女们成家立业,愈发显得使用不便。
重建后的建筑化零为整,四方环绕,对内围合形成了一个可休憩可欢聚的院落。加强空间联系的同时,也营造了团聚的氛围,自然而然地将所有家庭成员更紧密地聚合在了一起。
©同一建筑
建筑朝向道路一侧设置为相对公共的客厅、餐厅和厨房,而私密的各间卧室则靠近农田布置。在紧凑的平面布局中,一方面将景观及朝向最佳的西南角给与最常居住的父母主卧,另一方面仍然为5户子女预留了卧室,让在外的子女不忘来自家乡的牵挂。
(一层的动静分区)
©同一建筑
©同一建筑
建筑为单层坡顶形态,坡顶的空间也被充分利用作为复式卧房、阁楼以及露台的凉棚。与传统合院建筑不同的是,住宅的坡屋面没有形成封闭的环形,而是在每一侧做了局部的断开,最终成为风车形的四个独立屋面。每当下雨时,四方屋面的雨水经平台的出水口汇集到内院,将传统的“”水聚天心,四水归堂“的”形制赋予了现代的模样。
©同一建筑
©同一建筑
内院宁静,但不乏诗意。院中精心选择的一颗紫薇树,为整个院子带来了一抹灵动和色彩。客厅、餐厅、卧室、连廊等一系列居住空间通过院落的光影与景致联系在一起,充满场所感的日常生活氛围油然而生,亦勾勒出乡间生活的怡然自得与恬淡闲逸。
©同一建筑
这座焕发生机的新宅正如林语堂笔下所描绘的闲雅院落,“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上见月,不亦快哉!”
收放转折,步移景异
遵从中国传统园林中有“宅不应一眼望尽”的古训,建筑自入口至内院设置了一系列收放转折的空间序列,从而塑造了富于变化的空间体验。
(院门至内院的空间序列)
©同一建筑
由于入口紧邻道路,院门不仅是一道门户也成为一个过渡空间,经这个空间转向朝南的大门才可进入开阔的外院,院内的银杏和院外的大槐树成为内外两侧的对景,不仅承载着居者归家的礼序之感,也颇有移步异景的古典意趣。
(院门外)
©同一建筑
(院门内)
©同一建筑
为了弱化硬性的围合,外院周边采用金属网围栏加绿篱,既维护了家宅,又保留了建筑与田野、邻里间的关系。院子东侧保留了原来的菜地,同时参照“一米菜园”的布局重新对菜地进行了划分。年长的父母虽已不适合从事繁重的农活,却依然可以在这方小天地延续以往播种和收获的快乐。
©同一建筑
建筑的入口同样营造了古典的节奏感,从户外的院子上两级台阶至半室外的门廊,在真正意义的登堂入室之前,小巧的玄关是归家的序曲。玄关的墙面和顶面都采用了木质材料,木盒子的小空间塑造了进入住宅的第一眼温馨。随后,眼前豁然开朗,客厅与餐厅设置为一个通长方正的大空间,类似老宅的“堂屋”,在满足现代客厅的需求之外,还兼顾满足了乡村宴请和聚会的需求。考虑家具的灵活布置,室内没有繁琐的装饰,而是用角部飘窗和落地移门将自然光线和室外景观引入室内,以明亮亲切的方式折射出整个家庭简单美好的生活哲学。
(院子望住宅入口)
©同一建筑
(客厅望餐厅)
©同一建筑
(客厅角部飘窗)
©同一建筑
相对于柔性而开放的外院,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内院是一个内向型的空间,是家人聚会的场所也是从公共的区域去往内部卧室的通道。餐厅面向内院的三轨道平移门,可以打开三分之二的面宽,最大程度的把庭院的风景引入室内。
(内院)
©同一建筑
旧时记忆,今日栖居
“回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生活在过去,存在于现在,却能影响未来。”
作为全家生活了40多年的居所,老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家长里短,都是屋主全家的珍贵回忆。
院门的红色粘土砖来自老宅的墙体,建筑师用心将这些红砖保留下来,并在新建筑里赋予他们新的意义。这些略带斑驳的红砖既有一种珍贵的手工艺感,也转载着岁月的气息和记忆,这或许就是灵光消逝的年代里,难能可贵的美意。
©同一建筑
在乡村生活里,用砖块砌成的土灶台并不仅仅是做饭的工具,更多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精神寄托,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在几十年之前,一个家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大家都能吃饱米饭,那一小方的土灶台,就是愿望之源。时代的发展让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这一份温馨的家庭回忆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退。因此建筑师将传统土灶的设置融入了现代厨房的布局,并精心考虑了灶台的交接、烟囱的设置和柴禾的堆放,在新宅中延续了土灶的温情,也保留了屋主一家老小围着炉灶忙活的旧日记忆。
©同一建筑
原来因为居住空间紧张,能干的屋主父亲在西侧厢房亲手用木板搭建了阁楼,每当新年子女归来时,这个阁楼的地铺就可以作为好几口人的卧室。建筑师在新宅的设计中采用了类似的手法,结合建筑的坡顶空间设置为复式房间,并将老宅保留下来的木地板用作了阁楼的地板。在这间卧室,当年爬上阁楼挤在一起“打地铺”的场景犹在昨日,老宅新宅在时空交错之间,所有的爱与关怀永不改变。
(铺有旧地板的复式房间)
©同一建筑
“如何成为现代又回归本源”(how to become modern and return to sources)是一个永远存在的古老挑战。而在这片载着满满回忆的土地上,建筑师用对使用者的尊重去续写这一户人家的温情与故事,让我们相信,每一个好作品是用对设计的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去展现建筑之不为建筑的一切。四方居,作为一个历史与现实的传承,表达出业主和建筑师共同的生活态度:珍惜往日,亦面向未来。
©同一建筑
©同一建筑
©同一建筑
©同一建筑
©同一建筑
©同一建筑
©同一建筑
©同一建筑